
谢才龙,男,四川蓬溪人,出生于1964年3月,1982年参加工作,汉族,中共党员,硅酸盐工程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青年企业家、广元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多项殊荣,被西南科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1985年毕业于广元工程技工学校(原广旺矿务局技工学校)采掘02班; 1995年7月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9201班; 1995年8月—1996年10月,在广旺矿务局宝轮水泥厂生产准备办公室任主任; 1996年11月—2003年2月,在四川广旺集团公司(广旺矿务局)宝轮水泥厂任副厂长; 2003年3月—2009年12月,在四川广旺集团公司宝轮水泥厂任厂长;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四川川煤广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2012年1月至今,任福建省永定闽福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10多年的水泥生产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成果。在工作中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成绩显著,先后解决30多项生产技术问题,荣获2项国家专利、省市三等以上的科技进步奖7项,撰写有价值的科技论文6篇;组织开发了52.5水泥、42.5中热水泥和32.5缓凝水泥,填补了本地区无高标号和特种水泥的空白;创新管理,提出了《以过程控制为核心的价值链管理》方法,建立并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获全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的“广旺水泥”品牌,被授予四川省名牌产品,也成为川北大地及周边地区用户心中响当当的名牌! 在以他为核心骨干的努力下,四川广旺集团公司的水泥产业从早期的年产3万吨发展到年产300万吨,曾经成为四川广旺集团公司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他以自身的勤奋工作、学习进步为榜样,激励着身边一大批人成长成才,使四川广旺集团公司曾经拥有了一大批水泥行家。 这,就是全国劳动模范——谢才龙。 【媒体报道】(摘自《中国煤炭报》) 从掘进工到水泥专家 ------记全国劳动模范谢才龙 蔡红军 从手拿风镐到手握鼠标,从矿井掘进工人到“水泥专家”,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模,四川广旺集团公司水泥分公司经理谢发贴龙走出了一条知识改一变大听过人道路。 “是知识的力量让我取得了一点成绩。”近日,刚从西南科技大学作完专场学术报告返回公司的谢才龙说。谢才龙参加工作前,连高中的门槛都没进去过,但他却坚持每天必读一小时以上的书,每月至少看一本书,并做到学以致用。如今,他被西南科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知识为“梯”步步高 1982年,只有初中文化的谢才龙来到广旺矿务局宝轮院煤矿当上一名井下掘进工人。 谢才龙是一个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人。别人认为学习是为了需要,他把学习当成习惯;别人觉得学习的过程枯燥无味,他却从中感到充实。22个年头,他从书中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在井下工作的那几年,虽然劳动强度大,但他还是借来高中课本,一边工作,一边忘我地自学。长时间伏在桌子上学习,他的胳膊肘磨起了茧子。就是凭着这种毅力,他用4年时间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 1993年,宝轮院煤矿因资源枯竭准备转产兴建水泥厂,矿上选派他和其他几名同志到西南科技大学(原西南工学院)插班学习水泥专业。由于他起点低,基础差,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他就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用比别人多出一倍的时间来学习。每天的晚自习,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一学期下来,他鼻梁上多了副近视眼镜。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让他感到最难学的电脑BAISC语言,得了96分,高等数学他考了78分。依靠刻苦学习的精神,他在西南科技大学五个学期学完了六个学期的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全部学业。其中有两个学期的期末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名,一个学期的总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名。在20多天的毕业实习期间,他求知若渴,写了近两万字的实习笔记,写了比别人多两倍的心得体会。后来,他在工作之余还参加了省委党校的学习,取得了本科学历。 谢才龙爱读书,但不是读死书。在实际工作中,他善于把所学的水泥生产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并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10年来,他平均每年都有两至三项科技成果,其中一项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获得国家专利。他撰写的《综合利用煤矸石生产早强水泥》一文,在西南五省一市环保科技论文集上发表;《对B2410水泥磨内筛分装置的改造》论文受到有关部门奖励并在杂志上发表。很快,他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被同行们誉为“水泥专家”,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攻关靠的是诚信 一步步成长为“水泥专家”后,谢才龙逐步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敢于攻关、善解难题的才干。2001年春,国家重点工程——兰渝输油管道工程建设途经广元地区,工程急需一批中、低热水泥,该工程技术负责人先后到几家知名企业联系,都因各种原因被婉言谢绝。随后,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找到宝轮水泥厂,胸有成竹的谢才龙一口答应下来。双方商定,限期20天交货。宝轮水泥厂从未生产过这种水泥,其技术难点在于要改变矿物组织,降低水温。大伙儿都替谢才龙捏了一把汗。为了打响品牌,谢才龙知难而上,他多方查阅资料,组织原料,调整配方,改变工艺操作方式。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在16天内生产出合格产品,按质按量履行了合同。工程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一再向厂方表示感谢。 国道108广北段公路由于施工距离较远,急需一种凝结时间较长的特性水泥。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慕名找到谢才龙所在的宝轮水泥厂,请求支援。有人对谢才龙说: “这种水泥我们没有生产过,数量又不多,没啥赚头,推了算了。”谢才龙耐心地说服大家:“我们正在闯市场,需要得到用户的信任。再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厶匕力下这道难题。”谢才龙和几名专业技术人员一道,开始查资料、做实验,通过近一个多月的实验,找到了一种调整材料,奇迹般地生产出了缓凝水泥,为用户解了燃眉之急,也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家里成了临时调度室 无论是当工人还是做领导工作,谢才龙都表现出十分旺盛的精力。1996年,宝轮水泥厂建成投产,他担任副厂长兼技术负责人。面对组织交付的达产超产、创品牌的重担,面对从开采煤炭到生产水泥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业,他没有退却,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技术管理创新中。开工初期的一两年时间里,他的工作日程中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要么在生产现场和工人一起干,要么就在家里用电话了解生产动态。在生产调试中,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10时以后才回家。回到家里也睡不了一个清静觉,夜里要接十多个电话。妻子抱怨说:“家里成了临时调度室。”说归说,做归做,妻子十分理解支持丈夫的工作,遇到电话来了,她还主动去接。碰上丈夫不在家,她还四处寻找丈夫,向他转告电话内容,以免影响生产。 谢才龙一心扑在工作上,少有精力顾家。有一次,孩子感冒发高烧,他当时也没太在意,没有及时带孩子去看病。等他下班回家,发现孩子口吐白沫,已经休克。他急坏了,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跑。到医院时,医生责怪他:“你这父亲是怎么当的,再晚一点送来,就会有生命危险!”那一次,他和妻子都哭了…… 不怕吃这样的亏 一次,省外某大型水泥厂慕名请谢才龙去作技术指导,并暗示他私下带几个人去,可得10多万元的报酬。谢才龙心里十分矛盾,因为他当时的工资收入每月仅有700余元,家里的住房不足30平方米。由于住房太拥挤,已上初中的儿子只能住在阳台上,家里的旧家具杂乱地重叠在一起,他和妻子的衣服都找不到挂的地方。妻子常唠叨:“你当一个厂长,家里住房还不如你手下的人,我真想不通……”想一想这10多万元的收入,再看看家里的模样,谢才龙有点心动。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谢才龙最终还是以单位的名义,组织厂里的技术人员去开展技术服务。这次活动既锻炼了队伍,又为企业挣回了16万元的收入。他按厂里的规定,只领取了2000元的奖励和补贴。事后,对方负责人感慨地说:“像谢才龙这样有德有才,忠诚企业的人难得呀!” 随着职务的升迁,谢才龙更加严格要求自己。2004年7月,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广元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把1万元奖金全部上交企业;今年4月,他主持的《超细水泥磨内新型筛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把1万元奖金的85%分给了课题组的同事,自己只领了1200元。一位知情者替他抱不平:“你只拿这点,太亏了。”谢才龙平心静气地说: “我不怕吃这样的亏。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需要上下配合,各方支持,我怎能把它据为己有?再说,我是企业的领导,和群众打交道怎能让群众吃亏呢?” 谢才龙有许多在外经商和在私营企业当主管的同学,年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有同学曾多次劝他去挣大钱,并对他说:“凭你的技术和人品,在外面一年轻轻松松就可以挣一二十万元,而你在国企干一辈子也挣不了多少钱。”谢才龙不为高薪所动心,他说:“人不能为钱活着,要活出精神。企业培养和锻炼了我,我不能对不起企业和职工群众。”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谢才龙不仅严于律己,而且还注意管好身边的人。有人拉谢才龙的亲戚合伙与水泥厂做煤炭生意,谢才龙坚决不同意;妻子在厂化验室取样,病倒好几次,他从未向化验室负责人打招呼调换工作;一位亲戚被办公室安排去种花,他知道后立即换了一名患矽肺病的职工去;岳父开了家采石场,生意不错,为了避嫌,他主动劝其退出不做;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学来谈生意,他把纪检部门的负责人找来,一起签订合同。谢才龙常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成就一番事业,也可以让人身败名裂。只要把权力用到为群众办事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